小红书上寻觅定位怎么样
寻觅定位我们编纂的这部选集的价值如何,这一点我们交由大家来评判。不过,我们个人认为,此选集的价值集中在三方面:(1)我们热爱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虚构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2)我们与各国文学界有着广泛(而且越来越广泛)的接触,因此可以获取许多独一无二的内容;(3)我们编纂本选集的思路与其他大多数编辑不同,并非从类型文学的核心作品着手。我们不属于科幻圈的任何派系或小团体,与业内的任何在世或已经仙逝的作家都没有特殊的敌友关系。;
王海波僵住,他上半身动了动,像是在挣扎,像是要夺路而逃,背却瘫痪着贴靠在墙上,一点一点滑落下来。最后他坐在地上,对着李善斌咧嘴笑一笑。 寻觅定位
那段时间,因为没有电视或电子游戏的竞争,作家完全可以靠为科幻杂志供稿生活——如果他们听编辑大人的话,按照规矩来创作,日子能过得更滋润。即便编辑的品味有失水准,不合乎常理,但是在塑造作品调性和定义类型文学规范方面,他们起到的作用与文学运动相当,甚至更甚——部分是因为编辑的影响常常在公众视野之外,而且不太受到公开讨论的束缚。;
说到融合了虚构与非虚构元素的哲学小说,就不得不提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创作的散文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作为形而上学的探索的媒介。在这个背景下,博尔赫斯的作品确实可以被视为完美诠释并结合了他深爱的(通俗类)冒险小说和他讲述故事的智力基础,这往往仰仗于将二者强力压缩进一个故事中(就像把煤炭压缩成钻石),而不单单是进行传统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拉丁美洲的其他同类作品还有艾丽西娅·亚涅斯·柯西奥的《 ;IWM 1000 ;》(1975)。就连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创作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星际航行日记》( ;Star Diaries ;)其实也属于哲学小说的再塑造——而且小说里真的有航行情节(这就足够令人兴奋了!),但是它也是一个纯粹的输送关于世界的点子的系统。;
寻觅定位不过,讽刺的是,早期的科幻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在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方面都很失败(虽然在其他方面有所弥补)。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没能符合主流文学的传统标准,科幻类型文学的自我惩罚越来越古怪,甚至到了违反常理的地步,于是产生了像阅读科幻小说的黄金年龄是 12 岁这样的借口。如果能重拾哲学小说这样的传统,不盲目追求主流文学界的赞许,不为了建立正统性,或按照主流文学的标准得到概念验证而重复老套路,那么科幻类型文学的发展情况一定比现在更好。;